杜甫(712年-770年)是中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,其诗歌以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、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著称。他的创作生涯可分为多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反映时代背景与个人境遇的代表作。以下是杜甫一生各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分类整理:

 

 一、早期(35岁前,漫游与理想)
杜甫早年家境优渥,心怀政治抱负,诗风豪迈奔放,充满理想主义色彩。
1. 《望岳》  
   青年时期登临泰山的壮丽诗篇,名句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展现其雄心壮志。
2. 《房兵曹胡马》  
   咏物言志,借骏马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。
3. 《画鹰》  
   以鹰喻志,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锐意进取的精神。

 

 二、困居长安(35-44岁,仕途失意与民生疾苦)
杜甫在长安十年屡试不第,生活困顿,开始关注社会底层,诗风转向深沉。
1. 《兵车行》  
   揭露唐玄宗开边战争对百姓的摧残,标志其现实主义创作的成熟。
2. 《丽人行》  
   讽刺杨贵妃兄妹的奢靡生活,展现社会阶级矛盾。
3. 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  
   探亲途中的所见所感,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成为千古名句。

 

 三、安史之乱时期(44-48岁,乱世悲歌与家国情怀)
安史之乱爆发后,杜甫亲历战乱流离,创作达到巅峰,被称为“诗史”。
1. “三吏三别”  
   《新安吏》《石壕吏》《潼关吏》  
   《新婚别》《垂老别》《无家别》  
   全面反映战乱中百姓的苦难与牺牲。
2. 《春望》  
   国破家亡的哀痛,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堪称典范。
3. 《月夜》  
   战乱中对妻儿的思念,情感真挚深沉。
4. 《北征》  
   长篇叙事诗,记录个人流亡经历与家国忧思。

 

 四、晚年漂泊(48岁后,西南漂泊与生命哲思)
杜甫晚年漂泊西南,生活凄苦,诗风更加苍凉沉郁,艺术臻于化境。
1. 《登高》  
   被誉为“古今七律第一”,“无边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”写尽人生悲凉。
2. 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  
   由自身苦难升华至“安得广厦千万间”的普世关怀。
3. 《秋兴八首》  
   晚年组诗巅峰之作,融合个人身世与历史兴亡之叹。
4. 《蜀相》  
   咏怀诸葛亮,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”道尽壮志难酬的悲怆。
5. 《旅夜书怀》  
   漂泊孤寂中的自省,“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”意境雄浑。
6. 《登岳阳楼》  
   临终前名篇,“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”凝聚家国之痛。

 

 五、杜甫诗歌的核心精神
诗史价值:真实记录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。
人民性:始终关注底层百姓,体现儒家仁思想。
艺术成就:律诗工整严谨,语言凝练厚重,开创“沉郁顿挫”之风。

杜甫的诗歌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写照,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。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,被尊为“诗圣”,其人道主义精神与艺术造诣至今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微信小程序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信息
纠错
立即
投稿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