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星

中国大陆明星列表

岳飞

岳飞(1103年-1142年),字鹏举,相州汤阴人(今河南省汤阴县),南宋初期主战派官员,抗金名将。

岳飞自幼好读兵书,且颇有抱负。宣和四年(1122年),应征入伍,曾在相州击败金兵。南宋建立后,因力主宋高宗收复中原失地,以越职罪被逐出军中。后跟随张所、杜充等人抗金,因抗金有功再次得到宋高宗重用,并累有升迁。岳飞力主抗金,反对与金人和议,先后率领所建岳家军四次北伐,接连收复襄阳六郡,郑州、洛阳、郾阳等中原失地。但因宋高宗执意和议,岳飞在绍兴十年(1140年)准备收复开封时,被宋高宗连下十二道令牌班师回朝。此后岳飞多次受到朝中主和派秦桧等人的排挤,先被收回兵权,又于绍兴十一年(1142年)被秦桧构陷入狱,死于狱中,享年三十九岁。

秦桧死后,朝廷欲意为岳飞平反,但直至宋孝宗才恢复岳飞官职,追谥“武穆”,并予以改葬于临安栖霞岭(今杭州栖霞岭),在鄂州建“忠烈庙”。宋宁宗嘉定四年(1211年),追封岳飞为鄂王。

岳飞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抗金将领,在其去世后,以他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层出不穷,大多都对岳飞冠以“精忠”二字,清末时期的革命党人将岳飞认为是民族英雄,其抗击侵略的精神也被人称为“岳飞精神”流传后世。宋史评价岳飞:性格忠诚慷慨激烈,议论公正持平,不屈服于人,最终因此而被害。

文天祥

文天祥(1236年6月6日—1283年1月9日),原名文云孙,字宋瑞,又字履善,号文山、浮休道人,江西吉州庐陵(今江西吉安)人,南宋末期政治家、文学家、民族英雄,与陆秀夫、张世杰并称为“宋末三杰”。

文天祥从小习文,十八岁中进士,二十一岁状元及第。宋理宗景定三年(1262年),文天祥任秘书省正字职,后因上书建言、反对投降而数次被罢官。宋度宗咸淳十年(1274年),文天祥起兵勤王,官拜右丞相兼枢密史,后孤身出使元营谈判,被元军统帅伯颜扣留,逃脱后到达永嘉(今浙江温州),重振抗元,转战于福建和江西等地。宋少帝祥兴元年(1278年)八月,文天祥被授少保、信国公;同年底,在五坡岭被元军所俘,随后被押往元大都,牢狱三年,拒不投降,于至元十九年(1282年)十二月初九(1283年1月9日)在元大都燕京柴市刑场(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)被杀害,终年四十七岁。

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壮举在后世中树立了一个民族英雄形象,他的忠君爱国精神也一直在后世长传,对我辈影响深远,意义重大。同时,他创作的《过零丁洋》《正气歌》《扬子江》《金陵驿》等名篇也颇具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,现已成为千古绝唱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[7]。全国多地建有文天祥祠、纪念馆等,以示纪念,以供瞻仰。

钱钟书

钱锺[zhōng]书(1910年11月21日-1998年12月19日),江苏省无锡市人。原名钱仰先,后改为钱锺书,字哲良(后改为默存),号槐聚,别名钱钟书、中书君。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、文学研究家,与饶宗颐合称“南饶北钱”,被誉为“文化昆仑”“当代第一鸿儒”。

1929年,钱锺书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。他在就读期间就开始了学术研究。[8]尤其是翻译,贯穿于钱锺书的学术人生,涉及多个领域的作品。1935年,钱锺书与杨绛[yáng jiàng]步入婚姻,深造回国后,担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。1941年,钱锺书被困上海,在此期间,他完成了学术专著《谈艺录》和散文集《写在人生边上》。1946年到1947年,钱锺书的小说《人·兽·鬼》《围城》(现代“儒林外史”)相继问世,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。1952年,钱锺书转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(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)从事研究工作。1958年,钱锺书的学术著作《宋诗选注》出版,被选入“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”。1972年,钱锺书开始学术著作《管锥编》的创作,这部著作被誉为“国学大典”。他还曾参与过《毛泽东诗词》和《毛泽东选集》的翻译工作。

钱锺书晚年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、院特邀顾问、一级研究员。1998年12月19日,钱锺书在北京逝世。

苏轼

苏轼(1037—1101年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眉州(今四川眉山)人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,与其父苏洵、其弟苏辙合称“三苏”。

苏轼生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(1037年1月8日),嘉祐二年(1057年)进士及第。嘉祐六年(1061年)就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。治平二年(1065年),苏轼还朝任殿中丞。后因父丧回乡守孝。熙宁四年(1071年),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,后又历任密州、徐州知州。[7][8]元丰二年(1079年),刚刚就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,被抓捕回京,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元丰八年(1085年),宋神宗病逝后,苏轼被重新启用任登州知州,到任不久便被召还入朝,先后升任为礼部郎中、起居舍人、中书舍人、翰林学士。由于朝中新旧两党的攻击,苏轼屡次请求外任地方官。元祐四年(1089年),苏轼外任杭州知州,随后苏轼又相继出知颍州、扬州。元祐七年(1092年),苏轼再次被召还入朝,相继出任兵部尚书、礼部尚书。元祐八年(1093年),宋哲宗亲政,批准了苏轼求出知边郡重镇的请求,命苏轼任定州知州。元祐九年(1094年),章惇、安焘等变法派人士上台执政,苏轼成为被打击对象,苏轼遭遇五次贬官,相继被流放至惠州、儋州居住。元符三年(1100年),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,苏轼北返,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(1101年)病逝于常州,被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(今河南郏县三苏坟)。南宋时期,宋孝宗时追谥苏轼文忠,特赠太师。

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,他在诗、词、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,在医药、饮食、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。他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,在创新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。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,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,并开创了豪放派词体。苏轼的散文与韩愈、柳宗元、欧阳修三人齐名,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,对当时以及各个时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。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,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。在绘画方面,苏轼开启了写意绘画的先声,对“文人画”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。苏轼传世墨迹有《祭黄几道文》《前赤壁赋》《黄州寒食诗帖》等,苏轼擅画墨竹,其传世画作有《枯木竹石图》等。其著作集有《东坡七集》《经进东坡文集事略》等。

杜甫

杜甫(公元712年~770年)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,字子美,祖籍襄阳(今湖北襄阳),生于巩县(今河南巩义)。因居长安时期,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,自号杜陵布衣、少陵野老;肃宗至德间,曾任左拾遗;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、检校工部员外郎。所以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、杜拾遗、杜工部。

杜甫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,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。唐玄宗开元三年(715)四岁寄养在洛阳姑母家;开元时去考进士落榜后漫游各地;天宝六年再赴京应试,因遭李林甫排斥,困居长安十年;安史之乱爆发,投奔唐肃宗,授左拾遗;收复长安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;不久弃官入蜀,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;曾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,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。晚年贫病,携家眷欲北归。大历三年(768)出蜀,大历五年病故湘江舟中,享年59岁。

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[b],大多集于《杜工部集》,代表诗作有《望岳》《房兵曹胡马诗》《三别》《三吏》《春夜喜雨》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《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》等。他的诗作“沉郁顿挫”,揭露社会矛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朽,反映人民苦难均十分深刻,有“诗史”之誉;他诗艺精湛,被誉为“诗圣”,与李白并称“大李杜”“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”,他的乐府诗,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;他诗中哲理,推动宋诗理趣特色的形成;他的五七古长篇,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;他的五七律积累了关于声律、对仗、炼字炼句等艺术经验;他是诗歌艺术集大成者。白居易、李商隐、王安石、苏轼、黄庭坚、陆游、文天祥等,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他的影响。

李白

李白(701-762年),唐代浪漫主义诗人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又号“谪仙人”,李十二、李拾遗。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,与杜甫并称“李杜”。一般认为,李白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(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),是陇西人,为汉将李广之后。

李白很小就很有文学天赋,据其自述,他五岁诵六甲,十岁观百家,十五岁开始撰写诗赋并求取上层关注,得到了一些社会名流的认可和奖赏。青年时游学江油、剑阁、梓州等地。李白在游学过程中受到了道家思想、侠客思想的影响。开元十二年(724年),二十四岁的李白决心离开故乡,他从江油出发,途径成都、峨眉山等地,北上安陆(今湖北省安陆县)定居。不仅与唐朝旧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,还结识了好友孟浩然、李邕、汪伦等人,逐渐在文坛上获得尊重和认可。

开元十六年(728年)早春,李白和好友孟浩然一起前往广陵,写下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。开元十八年(730年),李白被人陷害无法自证清白,产生隐居之念。一方面是通过隐居访仙学道,树立声誉,为将来的仕进做准备;另一方面是在隐居期间向达官显贵上书,请求引荐。

天宝元年(742年)李白得到进京供奉翰林的通知,得到唐玄宗的宠幸,却只是被当成御用文人,难以施展政治抱负。最终因为性格狂放不羁得罪上层,出走长安。后期安史之乱爆发,李白因参与永王东巡而被判罪,被流放到夜郎(今贵州桐梓)。乾元二年(759年)李白重获自由,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,作《早发白帝城》。上元二年(761年),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。在金陵,他的生活相当窘迫,不得已只好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。关于李白的死也有多种说法,根据《李白年谱》,一般认为李白于宝应元年(762年)客死在当涂县(今安徽马鞍山)县令李阳冰处,享年62岁。

李白一生创作诗歌作品约1000余首,现存诗900余首,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,不愿阿谀奉迎,与俗世沉浮。他的诗歌或表达个人政治抱负,批判黑暗社会现实;或表达对权贵的蔑视和自由的向往;或将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和自由的化身来歌颂,表现他不驯的性格和渴望冲破羁绊的愿望。而且,李白在浪漫主义和乐府诗上都有突出表现,他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巧妙结合,展现盛唐时代的乐观创造精神和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。在乐府诗方面,李白创作致力于恢复乐府的本意,融合古风,对唐代诗歌的革新作出杰出贡献。李白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,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,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。代表作有《望庐山瀑布》《行路难》《蜀道难》《将进酒》《早发白帝城》等。
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,浪漫奔放,意境独特,才华洋溢,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,他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,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峰。同时,李白也是乐府诗的继承人,使许多流失的乐府诗回归本题,并革新古体诗,使其升华到新的高度。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,称赞他的诗可以“惊风雨”“泣鬼神”,且无敌于世、卓然不群。李白的诗歌对后代影响深远。他的诗名在贞元时期已经家喻户晓。中唐的韩愈、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,并从他吸取经验,创造出自己的杰出诗风。李贺的浪漫主义诗风明显受到他的启发。宋代的苏舜钦、王令、苏轼、陆游,明清的高启、杨慎、黄景仁、龚自珍等诗人,都从他的诗中汲取养分。此外,宋代以苏轼、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人,也受到他的影响。

宋太祖

赵匡胤[yìn](公元927年—公元976年),即宋太祖,北宋开国皇帝,宋人又尊称他艺祖[b],于建隆元年正月初四(公元960年2月3日)至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(公元976年11月14日)期间在位执政16年。

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(公元927年3月21日),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(今河南省洛阳市瀍[chán]河桥东),乳名香孩儿,后随全家迁居东京(今河南开封)。后汉乾祐元年(公元948年),二十二岁的赵匡胤应征进入后汉枢密使郭威军中,并结下“义社十兄弟[c]”。[4]郭威起兵反汉建立后周后,赵匡胤被任命为禁军近卫班的东西班行首[d]。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,赵匡胤在随征高平(今山西高平)、淮南等地时屡立战功,受到周世宗重用,接连晋升至殿前都点检[1]。周世宗离世后,他七岁的儿子周恭帝柴宗训即位,后周显德七年(公元960年)正月初一,赵匡胤利用“”主少国疑”的时机,和拥护他的“义社兄弟”一起发动陈桥兵变,黄袍加身,并在崇元殿举行禅代仪式,以示皇位为周恭帝禅让,同年正月初五,赵匡胤代周称帝,建立宋朝,改元建隆。宋太祖开宝九年(公元976年),赵匡胤在东京(今河南开封)骤然逝世,享年五十岁,葬于永昌陵,庙号为太祖,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,后又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(公元1008年)被加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。

在位期间,赵匡胤对内通过收兵权、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;通过弱化相权、分化禁军两司统领权、设殿试废除公荐加强皇权;采取“先南后北”的战略进行统一战争,接连并取荆湘、后蜀、南唐等割据政权。外交上对契丹采取防御为首的外交政策,和高丽来往密切。经济上通过劝农耕、招抚流民等方式来恢复农业生产,创立了用军士代替民夫服力役的夫役方式。文化上归聚各地藏书,修史书、编《应天历》、颁药典《重定神农本草》。出于“保境息民”的考虑,赵匡胤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妥协政策。宗教上停止了对佛教的打压,刻成《开宝经》,为防宗教被用来颠覆朝廷政权,禁止僧人和道人私习天文地理等阴阳术学科。
赵匡胤开建宋朝,恢复经济,使治下百姓不再继续承受战乱之苦。其施政举措也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留下了参考。但他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,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,对宋朝“积贫积弱”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。

李斯

李斯(?~公元前208年),战国末期楚国上蔡(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)人,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。

李斯年少时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。出师后入秦,被吕不韦赏识,保举为郎官,而后李斯游说秦王被任命为长史。秦王政十年(前237年),秦王欲驱逐客卿,李斯上书《谏逐客书》,劝秦王废除逐客令,为其采纳,后被秦王任命为廷尉。

秦朝统一全国后,李斯成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丞相,在职期间废除分封制,设立郡县制,统一文字、货币,统一度量衡,为秦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秦始皇去世后,李斯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,立胡亥为帝,史称“沙丘之变”。秦末时期农民起义爆发,李斯劝谏秦二世行使更严苛的律法,加强君权。后赵高在秦二世面前诬陷李斯谋反,秦二世将其关押并严加惩处。

秦二世二年(前208年),李斯被处以五刑,腰斩于咸阳,诛杀三族。

张仲景

张仲景(公元2~3世纪),名机,又作玑,字仲景,南阳郡涅阳县(今河南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)人,著有《伤寒杂病论》传世,被后世尊为医圣。

张仲景早年师从同郡的张伯祖[b]学医,精研古代典籍、经方。曾因准确预言侍中王仲宣的病而知名。汉灵帝时期张仲景被举孝廉,官至长沙太守。建安年间,张仲景因家族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于大疫,使其定立研学医术之决心。张仲景依据《素问·热病论》宗旨,扩充了《汤液经》的内容,结合大疫的实践,撰成《伤寒杂病论》十卷,后来又补充了《金匮玉函要略方》三卷。明代学者李濂在《医史》中为张仲景做传,称自汉魏以来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被学医之人争相研习,因正史典籍不见其生平,对于其的生卒年等无法准确考证,同时也感慨范晔的《后汉书》没有为张仲景撰写传记,令人遗憾。

《伤寒杂病论》是集理论实践于一体、理法方药兼具的医学专著。张仲景立足于生命本质,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之天道,立足于生命本能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,创立了中医系统的理论体系,统一了六经辨证的方法系统,确立了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,构建了中医顺势利导调节生命恢复和谐状态的思想体系,予以后世中医临床的法度和标准。张仲景医学思想诞生在“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号泣之哀”的建安大疫中,他与华佗、董奉并称建安三神医。与扁鹊、华佗、李时珍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医。

唐太宗

唐太宗李世民(598年1月28日—649年7月10日),世民取“济世安民”之意。出身陇西成纪(今甘肃秦安),为唐高祖李渊与嫡妻窦氏(追封太穆皇后)所生次子,唐朝的第二任皇帝,[4]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、战略家、军事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。

李世民少年从军,曾于雁门关营救隋炀帝,后劝说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,入主关中建立唐朝,受封秦王,先后亲自率兵平定薛仁杲、刘武周、窦建德、王世充等割据势力,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奠定基础。

武德九年(626年)7月2日,李世民及其手下发动“玄武门之变”,射杀原太子李建成、齐王李元吉,后被立为太子。同年9月4日,唐高祖李渊退位,李世民即位,在位期间年号“贞观”。即位后李世民以隋亡为鉴,虚怀纳谏,注重吏治,使社会安定、经济复苏,史称“贞观之治”。

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(649年7月10日),李世民病逝于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,在位二十三年,庙号太宗,传位太子李治(唐高宗),初谥文皇帝,累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。葬于昭陵。

庄子

庄子(约前369年—约前286年),庄氏,名周,字子休(亦说子沐),战国时期宋国蒙人。战国中期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文学家,道家学派代表人物,与老子并称“老庄”。庄子与齐宣王、魏惠王同时,与惠施为友。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,也曾麻鞋布衣见魏王,不愿做官从政。相传楚威王曾以厚礼聘为楚相,遭其拒绝,后“终身不仕”,过着隐居生活。唐玄宗时追赐庄子为“南华真人”,其所著书《庄子》被崇奉为《南华真经》。

庄子及其学派的学术结晶集中在《庄子》一书,此书汉代有五十二篇,言多诡诞,类似《山海经》或占梦书。魏晋流行至今的通行本有三十三篇,其中内篇七,外篇十五,杂篇十一。自宋以来,一些学者就提出了《庄子》内、外、杂篇的区分和真伪问题。一般认为,内篇语言风格接近,思想连贯,自尽成一体,乃庄子自著,是全书之核心,而外篇和杂篇应出于庄子门人后学之手。关于《庄子》一书的形成、传衍过程,尚待出土文献的印证和进一步深究。

庄子继承并发展老子的道家学说,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“道法自然”的观点,认为“道”是客观真实的存在,为世界最高的本体。他的思想中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,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,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。主张通过“坐忘”,做到齐物我、齐是非、齐大小、齐死生、齐贵贱,达到“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”的精神境界。[5]庄子所求的,是一种无忧、无惧、无求的精神态度,他将思想视野扩大,把人的生命放到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意义。历代文人雅士、官员黎庶等,都对于庄子其人其书有着浓烈的兴趣,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,成为古代文人在生活困顿、精神痛苦中顽强活下去的精神支柱。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取得统治地位后,试图摆脱儒家束缚的知识分子总是投向庄子的怀抱,并从中寻求解脱和安慰。

刘邦

刘邦(公元前256年/247年—公元前195年),字季,沛丰邑中阳里人(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),汉朝开国皇帝,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、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。

刘邦出身农家,不喜劳作,早年跟随张耳四处游历;后来出任沛县泗水亭长,被吕公赏识而娶其女儿吕雉为妻,后因释放役夫,畏罪藏在芒砀山中。秦二世二年(公元前208年),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反秦,刘邦率沛县子弟举兵响应,自称沛公,陆续攻占薛县、砀县等地;不久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。刘邦等人拥立楚怀王熊心 ,被封武安侯,统领砀郡兵马 。不久刘邦被楚怀王任命为西路统帅,率军攻打关中,攻城略地,于秦二世三年(公元前207年)进驻灞上(今陕西西安市境内),秦王子婴向其投降,秦朝灭亡。 刘邦在关中废秦朝苛法,与百姓约法三章,深得民心。谋士范增劝项羽摆下鸿门宴除掉刘邦,而刘邦得到项伯相助,成功脱险。后来项羽违背约定,封刘邦为汉王,建都南郑,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,刘邦心中愤恨,打算与项羽争夺天下。任命韩信为大将军,陆续平定三秦之地,刘邦与项羽对峙数年,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正月,汉楚两军在垓下(今安徽灵璧南)决战,项羽兵败自刭而死,随后刘邦登基称帝,建立汉朝。

刘邦称帝后为集中皇权,陆续削藩异姓王,分封同姓诸侯王,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;建立国家制度,命韩信申军法,张苍定章程,叔孙通制仪,萧何作《汉律九章》,还命陆贾著书论秦以资借鉴;开创了封建帝王祭孔的先例,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;为恢复社会经济,采用“黄老治术”,实行休养生息政策,颁布“复故爵田宅”令,发展农业生产。对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,开放边境关市,实行和亲政策。汉高祖十二年(公元前195年),刘邦因讨伐英布乱伤重病逝,崩后葬在长陵,尊号高皇帝,庙号太祖。

历史上对于刘邦多是褒奖,刘邦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,毛泽东评价他是“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”。西汉开国功臣韩信认为刘邦虽不擅长带兵打仗,但是擅长驾驭将领。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刘邦不修文学,但秉性开明豁达,善于思考,能博采众议,从百姓及官吏到普通士卒,都能平易相亲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刘邦本是田翁,后来提三尺剑而定天下,都是因为得贤才相助。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汉高帝在位七年,规定与民休息的政治方针,给盛大的汉朝奠定了基础。

司马迁

司马迁(公元前145年或前135年~约公元前86年),字子长,西汉夏阳(今陕西韩城)人,另说龙门(今山西河津)人,中国古代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。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。

受父亲司马谈教导,司马迁十岁便可学习并诵读古文。在汉武帝元光、元朔年间,司马迁分别拜师于董仲舒、孔安国,学习《公羊春秋》与《古文尚书》,为《史记》撰写奠定基础。司马迁二十岁时在父亲的鼓励下,开始漫游江淮、黄河、泗水等地,访问名胜古迹,"网罗天下放失旧事"。约公元前122-116年,司马迁被封为郎中,在皇帝左右侍从,开始仕途生涯。公元前111年(元鼎六年),司马迁受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(今四川、云南)筹划新郡的建设。公元前108年(元封三年),司马迁继承父职,任太史令,不仅得以广泛阅读国家藏书,还经常陪汉武帝四处巡视,更利于他搜集历史资料。公元前104年(太初元年),司马迁与唐都、落下闳等共同制订以正月为岁首的《太初历》,并于同年开始撰写《史记》。公元前98年(天汉三年),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,得罪下狱,受腐刑。公元前96年(太始元年)司马迁出狱,任中书令,继续撰写《史记》。公元前93年(太始四年),司马迁完成《史记》的撰写,时年约53岁。约公元前86年(武帝末年)司马迁逝世。

司马迁继父遗志,用尽毕生完成代表作《史记》,被鲁迅评价为:"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"。《史记》有"本纪、世家、列传、表、书"这五种不同体例,其中本纪纪年,世家传代,表以正历,书以类事,传以著人,以人事为中心记载了上起五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,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,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。《史记》不仅为中国历史学奠定了独立的地位,还开创了散文叙事的传记文学,对后世的史学、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。

邓小平

邓小平(1904年8月22日-1997年2月19日),原名邓先圣,学名邓希贤,四川广安人。早年赴欧洲勤工俭学,归国后,他全身心地投入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。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,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,为党中央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,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,建立了赫赫功勋,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

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,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,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外交家,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,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,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。

他所倡导的“改革开放”及“一国两制”政策理念,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,也影响了世界,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,曾两次当选《时代周刊》“年度风云人物”。

朱熹

朱熹(1130年10月18日—1200年4月23日),字元晦,一字仲晦,斋号晦庵、考亭,晚称晦翁,又称紫阳先生、紫阳夫子、沧州病叟、云谷老人,行五十二,小名沋郎,小字季延,谥文,又称朱文公。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),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(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)。南宋理学家,思想家、哲学家、教育家、诗人,闽学派的代表人物,儒学集大成者,学者尊称朱子。

朱熹幼时,父亲去世,朱熹随母亲生活在崇安(今武夷山市),19 岁中进士,22 岁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。卸任后,专心于儒学。30 岁至50 岁,朱熹挂职宫观(有薪而无事的闲官),主要进行讲学和著书工作。朱熹任地方官期间,积极发展地方教育。如整顿同安县学,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。所订《白鹿洞书院学规》,成为南宋以后各地方学校和书院共同遵守的学规。在漳州,首次刊刻《大学章句》《中庸章句》《论语集注》《孟子集注》。“四书”名称,由此形成,并作为一套经书,流传社会。在潭州,修复岳麓书院。 朱熹从政之余,亲自执教,从事教育达 50 年。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学者,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。 朱熹是程颢、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,任江西南康、福建漳州知府、浙东巡抚,做官清正有为,振举书院建设。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,为宋宁宗皇帝讲学。

朱熹著述甚多,涉及哲学、经学、史学、文学、乐律以至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。 在教育方面发生重大影响的,有《童蒙须知》《小学》《近思录》《论语集注》《孟子集注》《大学章句》《中庸章句》《资治通鉴纲目》等。 后人辑有《朱文公文集》100 卷、《朱子语类》140 卷等。